哎呀!|纽约时报,“雪崩”之后如何用短视频打造说服力
点击“纽约灯塔”,来哎呀部落,找到你的同类
这里是【哎呀!| My eye!】部落的
第15篇分享
纽约灯塔已开启全新栏目
【哎呀!| My eye!】
用部落君的眼睛
带给你“会心一击”
起名【哎呀!】,是向《纽约时报书评周刊》(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)早期书评栏目“哎呀!”致敬,希望和你分享好玩儿又好看的内容。来,和我们一起,看见世界,发现世界,用眼睛做个有趣的global trotter。
你好呀!我是【哎呀!| My eye!】1号部落君。
如果要提起世界上的媒体,大多数人能够想到的第一个媒体应该就是纽约时报。这家创办于1851年的严肃日报,在世界媒体前进的道路上,无数次地扮演了推动者的角色。
168年前,纽约时报的创始人亨利·雷蒙德(Henry Raymond)创办了这份报纸。当时的报纸正处于依靠刺激性新闻吸引受众的阶段,雷蒙德希望从这样的办报环境中打出一个新的办报方式,创造一份公正、平和、客观的报纸。
1896年,阿道夫·奥克斯(Adolph Simon Ochs)接手了纽约时报,为这份报纸奠定了“严肃报刊”的基调。奥克斯提出了纽约时报的定位——“All the News That’s Fit to Print (所有值得印刷的新闻)”,至今还作为报纸的格言印刷的报头上。这被视作对当时泛滥的刺激性新闻的一个正面挑战。
如今,在媒体纷纷向短视频转向的过程中,纽约时报是否还可以用“All the News That’s Fit to Shoot(所有值得拍摄的新闻)”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短视频?一向的“开拓者”会如何引导短视频转型?我们一起来看看。
作为开拓者的纽约时报
传统媒体向“全媒体”转型的开拓者
我们把目光放向2012年,“转型”是当时传统报业的一个关键词。在移动互联网、社交媒体、众包新闻等形式的冲击之下,纸媒都在寻求互联网转向。
但转型要怎么转?几乎所有传统报业都身陷“互联网转型”的困惑之中。它们把报纸上的文章搬到网站上,开始尝试社交媒体,试水短视频。但这样生硬的转型,似乎有点“水土不服”,不但没有压倒新兴媒体的势头,反而也丢失了纸媒的特色。
正是在那一年,纽约时报给陷入僵局的“转型”带来了一个参考答案。
纽约时报在网站上推出了特别报道——《雪崩:特纳尔溪事故》(Snow Fall: The Avalanche at Tunnel Creek),将文字、音频、视频、动漫、数字化模型、卫星模型联动等形式集于一篇报道之中。打开作品的网页,你首先看到的是网页背景上循环播放的积雪滚下山顶的画面。在这篇报道中,文字不再是唯一的主角,而是扮演了线索的角色,巧妙地将视频、照片、模型联系在一起。
Snow Fall (雪崩)报道首页
这篇报道在网站上推出不到6天,就获得了350万次的浏览量,3天之后才在报纸上刊出。而这一专题报道的记者John Branch也因此获得了2013年的普利策新闻奖。
作为教科书式的传统媒体转型方式,2012年纽约时报给我们带来的那场“雪崩”,被无数人研究、讨论。纽约时报的这一场“颠覆”,获得了巨大的成功。
颠覆传统,颠覆现状,是纽约时报一贯以来的作风,从它诞生时起,它似乎就背负上了这样的使命。
纽约时报为短视频增加说服力
在传统媒体转型到来的时候,纽约时报也及时地迎了上去。2013年,纽约时报将网站上的视频内容对受众免费开放;2015年,纽约时报最早开设了VR频道,打造VR新闻产品。
如今,纽约时报官网上的视频专区——TimesVideo已经推出了数个独具特色的视频类别。
此外,纽约时报也会将TimesVideo上的视频上传到Youtube, Facebook等社交媒体,尝试与社交媒体的消费习惯相适应。
短视频的特质是碎片化,这使得事实难以在一个视频之内得到完整的呈现,所以往往短视频很难像文字报道、长视频一样,有足够的说服力。
但部落君在看时报的短视频时,真的不得不说,不愧是纽约时报。在获取受众信任度,增强说服力这方面,它确实做得很不错。无论向哪里转型,纽约时报都是行业标杆式的存在。
“All the News That’s Fit to Shoot”?
回到开篇时部落君提出的问题,“All the News That’s Fit to Shoot(所有适合拍摄的新闻)”的标准对于纽约时报短视频是否仍然通用?
在部落君看来,无论是报纸还是短视频,最终目的都是说服受众接受自己传达的信息,接受信息背后的价值观,树立自己的公信力和权威性。
报纸时期,“All the News That’s Fit to Print(所有值得印刷的新闻)”的重点在于“print(印刷)”。“印刷”代表着严肃、权威,代表着对内容品质的高要求。而对于短视频来说,同样是这句话,落脚点就放在了“fit(适应)”上,它不仅仅注重内容,更是强调要让内容“适应”短视频的形式,“适应”短视频的说服方式。
那么,纽约时报是如何让内容适应形式,如何体现短视频的说服力的?我们一起来看看。
纽约时报如何打造短视频的说服力
(一)现场还原
做新闻出身的纽约时报,无论是做新闻类短视频,还是文化类短视频,都有着新闻人的特质,在还原现场、核实时事方面,纽约时报都舍得下大功夫。而大量的实证材料,是说服受众的关键。
1. 多手消息源
Stonewall riots(石墙事件)是美国同性恋维权史上的一次标志性事件。
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,美国的司法制度严重歧视同性恋,警方常常会对同性恋酒吧和夜总会进行搜捕,接吻、牵手、甚至在同性恋酒吧出现都会成为逮捕的理由。1969年6月27日,在一个叫做“Stonewall(石墙)”的酒吧,一场拒捕暴动开始了。
“石墙事件”引发了美国同性恋群体的维权运动,并扩展到世界范围内。但是,这场暴动是谁先开始的?是谁向“石墙”扔了第一块石头?各种版本众说纷纭。
The Stonewall You Know Is a Myth. And That’s O.K.
(你所知道的“石墙事件”还是个秘密,但是没关系)
纽约时报邀请了当地居民、暴动参与者、历史学界、LGBT群体研究者、“酷儿”作家(Queer writer, 同性恋作家)等人,从各个方位进行了核实。
2. 提供大量的细节
How Bashar al-Assad Gassed His Own People
(巴沙尔·阿萨德是怎么给自己的人民投放毒气弹的)
纽约时报在再现场景的过程中,还会补充大量的细节。为了证明投放的炸弹是通过飞机空投的,时报短视频找到了炸弹上挂钩。同时在视频的右边补充了一张飞机底部结构的图片,向受众展示飞机底部的飞机支架。
在纽约时报的视频中,对细节的强调是一个重要的特点。它不单单是把细节进行突出呈现,还能通过强大的逻辑性,为细节提供大量的证据,对细节的证实作用进行支撑。
3. 丰富的技术手段再现场景
一个视频所包含的信息量,往往会远多于视频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,所以视频的受众更容易手足无措,不知道该把注意点放在哪里。
纽约时报会用最直接的方式突出他想要说的内容。它常常会把关键元素用彩色呈现,无关的元素则黑白化处理,让受众能够一目了然。
How an Israeli Soldier Killed Palestinian Medic Rouzan al-Najjar
(以色列士兵是如何杀死医务人员Rouzan al-Najjar的)
对于一些没有现场记录的视频,纽约时报则会通过动画、3D建模等形式呈现。在一个回顾“化武袭击”的短视频中,纽约时报设计了一个5层楼的3D模型,并且用红点标注了每个遇难者的位置,用以推测炸弹的发射地,一起当时现场的情况。
How Bashar al-Assad Gassed His Own People
(巴沙尔·阿萨德是怎么给自己的人民投放毒气弹的)
(二)“傻瓜式”编辑
想要说服别人,最困难的一步是让人听明白你在说什么。但是,社交媒体带来轻量化新闻、丰富受众选择的同时,也让“集中注意力”这件事情变得困难起来。虽说纽约时报的报刊定位是高端、严肃,但短视频要是走这个路线,社交媒体上快节奏的年轻人可不爱听这一套。
为此,纽约时报在剪辑视频时,采用了最“傻瓜”的方式。
1. 章节清晰
We’re Losing the War Against Bacteria, Here’s Why | NYT
(我们即将输掉对抗细菌这场仗)
“Chapter 1 Meet the Bacteria”,看到这个字幕,你会不会以为是某个生物学入门教学视频?其实这是纽约时报的一个关于抗生素的故事,讲述了当下人们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的种种可能发生的社会问题。
这样一条9分钟的视频,时报把它一共分了5个章节,像老师讲课一样,逻辑清晰地给你一步一步讲故事。
视频像水流,如果不加上阀门,很可能流过去一遍以后什么也没有留下。时报把视频分了章节,就像是视频的阀门一样,强调了每一个环节的内容,更有助于受众理解视频的内容。
2. 重点明确
How Bashar al-Assad Gassed His Own People
((巴沙尔·阿萨德是怎么给自己的人民投放毒气弹的))
“Where, Who, When, What”,这是在复述一件事情时最基本的四个要素。时报短视频在验证Douma(叙利亚东古塔地区)是否发生过“化武袭击”时,按照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事件,从各个角度入手进行论证。
在整个视频中,这个画面也反复出现,向受众强调故事的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情节,反复解释自己到底在“说什么”。
The Stonewall You Know Is a Myth. And That’s O.K.
(你所知道的“石墙事件”还是个秘密,但是没关系)
上面这个画面你猜会是什么?高中英语作业的课程内容吗?
不,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石墙事件传说。在“石墙事件”中,谁是在这场暴动中扔出第一块石头的人?各种说法众说纷纭。
为了对传说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求证,纽约时报选取了流传最为广泛的一个版本,对它的每一句话进行证实。而红色的修改部分则是通过视频的求证,进行修改的地方。
把证实视频做成“纠错题”,把每个细节都以最醒目的方式标注,纽约时报在替受众省力这方面确实是下足了功夫。
纽约时报“傻瓜式”的编辑,让“说服”这件事变得容易起来。受众愿意听了,说服才有力度。
(三)情感认同
塑造说服力,一方面要靠事实的丰富性,另一方面则要依靠情感的感染力。当情感得到认同,视频才能更容易说服受众。
1. 情感强烈
真实人物、真实事件有着自身的感染力,体现真实情节的情感,纽约时报自然不在话下。让部落君没想到的是,纽约时报的动画也做的相当不错。
纽约时报在去年推出了Conception(艺术构想)系列,一年里更新了两季。
这些动画大多是基于真实事件,由主人公进行口述。画风比较抽象,但情感十足的细腻。在动画之中,能够让受众感受到情感的共鸣。
I Lost My Daughter to Heroin, Can I Start Over With Her Child?
(我因为海洛因失去了我的女儿,我能和她的女儿重头再来吗)
Conception系列的视频也大获成功,有多个视频获得了艾美奖提名。
2. 当事人自己的视频
纽约时报的Op-Docs系列是为独立视频制作人和艺术家提供的一个纪录片平台,题材范围广泛。其中,有大量的视频是关于视频制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。
I Was Adopted From Korea — Here’s What It Was Like(被美国人收养的韩裔是怎么生活的),What It’s Like to Grow Up in an Israeli Settlement(在以色列长大是怎么样的),How I Survived Being Kidnapped by Somali Pirates(被索马里海盗绑架后,我是怎么逃生的)。
How I Survived Being Kidnapped by Somali Pirates
(被索马里海盗绑架以后,我是如何存活下来的)
当事人自己制作的纪录片,也使得视频有更强的情绪感染力。
(四)深度分析
你被纽约时报短视频说服的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它的深度分析能力。它总能找到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。
“We’re Losing the War Against Bacteria, Here’s Why”在这个短视频中,标题就已经向我们说明了它在深度分析上的特点。“why”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。
We’re Losing the War Against Bacteria, Here’s Why
(我们即将输掉对抗细菌这场仗)
对于原因和影响的挖掘,出现在纽约时报的几乎每一个视频当中。在纽约时报的短视频中,“how”和“why”是永远的主角。
在纽约时报的Opinion系列中,大量的标题以why开头。Why is YouTube Erasing History? (为什么YouTube清除了历史记录?)Why Americans Don’t Vote (and What to Do About It) | NYT Opinion(为什么美国人不投票?)Why These Veterans Are Demanding an End to War in Afghanistan | NYT Opinion(为什么这些美国老兵需要结束阿富汗战争?)
惯常来说,视频适合呈现现象,文字适合阐述原因。但在纽约时报的短视频中,我们看不到这样固化的区分。通过对内容的精巧设计,纽约时报短视频有着足够的逻辑能力,来呈现更深度的内容。
纽约时报短视频的说服,不是咄咄逼人,也不会过于委婉。它更像是一个法官,讲事实,摆证据,让说服变成一场论证游戏,让你在不知不觉之中,顺着它的逻辑走下去。
好啦,今天部落君的分享就先到这里,
如果你还有什么
想看、想玩、想了解的内容,
快猛戳下方的留言告诉我们吧!
咱们下期再见!
My eye! See you!
——END——
撰稿、编辑/西木楚
灯塔照亮过
哎呀!| Great Big Story,和 CNN一起去探险
哎呀!| Facebook上的点击率之战,Google在怎么玩?
如需转载,请联系后台,
或邮箱nylighthousestudio@163.com
我知道你在看哟